近日,關於我國外匯儲備過多的討論受到媒體廣泛關註。外匯儲備過多,是中國外部經濟失衡的表現,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沉重負憚必須得到有效解決。但目前社會上也存在一種認識誤區,即一味放大外匯儲備過多帶來的問題,忽視其歷史原因和目前正在發生的變化,在提出解決方案時也有倉促傾向。“花錢容易掙錢難”,在削減外匯儲備存量問題上,切不能頭腦發熱,需要以長遠眼光制定符合國家戰略的整體規劃。
      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是滿足進口需要和償付外債,確保國家信用,併在必要時干預匯率,防止本幣過度貶值。國際社會公認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是3個月的進口額,以2013年中國1.95萬億美元的進口額計算,外匯儲備保持在5000億美元較為合適。然而,201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38213億美元,高出適度規模大約7倍。
      外匯儲備過多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:第一,外匯持續供過於求,給人民幣造成升值壓力,不利於保持穩健合理出口。第二,外匯儲備主要是以美元形式存在的,由於美元對人民幣貶值,以本幣角度看,中國的儲備資產大幅縮水。第三,外匯資源過多集中在政府手中,並基於資金安全考慮主要用於購買國債,收益率低。此外,高額外匯儲備削弱了企業對外投資資金實力,在實體經濟投資收益高於美國國債收益率的情況下,中國支付了不菲的機會成本,進而減少了國民收入。
      不過,外匯儲備過多是最近10年的新問題。此前,外匯儲備不足以及如何增加外匯儲備是政府擔憂的事情。上世紀90年代一系列重大金融危機中,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外匯儲備應對熱錢衝擊,一國的匯率、資產價格就會大幅波動,往往導致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。正是基於這一認識,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,普遍增加了外匯儲備,持有量遠超過3個月進口額,不少國家都是高出這一國際公認水平的數倍,中國也不例外。
      但是仔細剖析2008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的來源,不難發現已出現結構性變化。此前,新增外匯儲備主要來自貿易順差。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,受人民幣對外升值、出口增幅下降、進口不斷增加等影響,貿易收支順差明顯減少。同時,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,對外投資規模擴大,如果僅看貿易順差+直接投資凈額,中國的國際收支基本實現了平衡。
      導致過去4年中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主因,是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。2013年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3262億美元,是同期貿易順差的1.7倍。在這些資本往來中,直接投資的份額只有1/5,其餘為證券投資和貸款,而且短期資本比重超過一半∩見,控制外匯儲備增量的關鍵在於資本項目。這其中,直接投資有利於資本形成和技術進步,應該鼓勵;短期資本中的貿易融資有利於進出口貿易,也應該發展壯大。需要嚴格監管的,是投機性極強的純套利資本。
      理論上講,要解決國際熱錢套利問題,治本之道有三:一是利率市場化,逐步取消信貸配給和利率管制,讓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利率,逐步縮小國內外利差。二是建立利率與匯率之間的有效聯動,讓利率平價基本成立,不給熱錢留下無風險套利空間。三是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,逐步開放股票、債券、商業票據、期貨、私募基金、風險投資、保險、信托等市場,將流入中國的資本有序引入各個資金池,使其為實體經濟服務,而非吹大股市樓市泡沫,製造金融安全隱患。
      當前,受資源、人口硬約束,中國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,提高消費對經濟的貢獻。培育消費文化和消費環境,穩定增長的收入來源和廉價商品是必要前提。在這一背景下,推動對外投資、加快培育一批跨國集團,不僅能夠獲得高於國內投資的利潤,還能掌握國際貿易定價權和指揮權。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應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推手。一個可行的路徑是,將一部分外匯儲備註入銀行或者投資基金,由銀行向企業貸款,或者由投資基金通過資本市場向企業註資;鼓勵企業自主選擇到國外投資、併購,建立一批我國所需消費產品的生產基地和國際銷售網絡。誠如是,可達到“一石三鳥”的目的:降低外匯儲備的存連為外匯儲備“消腫”;增加對外投資收益,獲得高於國內的資金利用效率,增加新的收入來源;源源不斷提供價廉物美的消費品,降低能耗和污染,緩解環保壓力〃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 塗永紅)   (原標題:削減外匯儲備不能倉促行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z39jzhmg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